唐澍(1903~1928),河北省徐水县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军事家,清涧起义、渭华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历任省港罢工委员会工人纠察队总教练兼模范大队大队长,中共陕西省委军委委员,西北工农革命军总指挥等职务。1922年考入直隶第二师范学校。
追求真理,投身革命
唐澍,字东园,乳名唐佳林。1903年出生于河北省易县南贾庄(今属徐水县)一个清贫的书香之家。祖父唐湘云是前清秀才,后家道中落。唐澍幼入私塾,后到距离本村十多里的东邵村上高级小学,读书刻苦,每次考试都独占鳌头,受到具有进步思想的校长吴伯卿先生的喜爱和器重,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家乡办起朝阳初级小学,便回乡任教。这所学校有四五十名学生,分四个年级,他一人承担全部课程,微薄的薪水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唐澍仍然不放弃学习。他在自己旧书箱盖子的内面写下了“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野马,易放难收”的警句以自勉。
1922年夏,唐澍考取了享受公费的直隶第二师范学校。唐澍学习勤奋,在进步教师张湛明等人的影响下,阅读李大钊所著《唯物史观》《史学概论》以及马列主义通俗读物《共产主义ABC》等,初步接受了革命思想,在驱逐校长刘续曾的罢课斗争中被推举为学生代表,到天津向直隶督军王丞斌请愿。王丞斌慑于学生的义愤和社会舆论,被迫撤销了刘续曾的校长职务。斗争虽然胜利了,但唐澍却被开除,被迫辍学。
1924年初,唐澍在二师进步师生以及启蒙老师吴伯卿先生的资助下,准备入上海大学学习,到上海后得知广州创建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遂转赴广州投考。1924年初夏,唐澍考入黄埔军校首期步兵科,与左权、王尔琢、徐向前、陈赓等是同期同科同学。是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期间,他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知识和革命理论,于1925年3月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工作。在此期间,他曾在第三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兼任军事教官。1925年2月和10月,与黄埔军校学生军一起两次参加东征,他在战场上不怕牺牲,冲锋陷阵,灵活机动,表现出很高的军事素质。
1925年秋,中共广东区委调唐澍任省港罢工委员会工人纠察队总教练,后又兼任模范大队大队长。在省港罢工封锁港澳期间,他率纠察队多次与英帝国主义支持的反动武装进行战斗。1926年5月,唐澍发表《国民革命的真实基础:工农商学大联合》一文,指出: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者与军阀”是我们“共同的敌人”,“中国的国民革命,不只是为一个阶级谋利益,是为工农商学等共同的幸福。同时,这个国民革命,不是那一个阶级单独可以成功的,却是需要一个革命民众工农商学的团结”。
能文能武,清涧举义
1926年秋,唐澍告别爱人杨洁珍和幼女,奉调北上张家口任冯玉祥部随营军官学校教官兼队长,不久又任政治部主任。1926年冬,该校随冯部西迁,1927年初到达陕西西安。3月,军官学校更名为国民军联军军事政治学校,唐澍任政治部主任兼主任教官。学校开始大量招生后,他在学校主要讲军事课兼授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列宁《帝国主义论》等政治课。他当时的学生黎民觉对唐澍钦佩不已:“唐澍老师给我们的印象是有胆、有识、有才干,有组织和领导能力,讲课和讲话条理清晰,感情豪放,颇有鼓动性,深受大家欢迎。”在黎民觉和他的同学中,唐澍还有一个绰号“唐贯贯”。因为在讲课时,唐澍常用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话来说明革命要贯彻始终,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不能动摇对革命的信念。学生们因此幽默地称他为“唐贯贯”老师。为了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扩大革命宣传,学校成立了红色剧团,唐澍是剧团主要负责人。他既当导演又当演员,先后为剧团导排了《孔雀东南飞》《我们的一条生路》等反帝反封建的新戏。在《我们的一条生路》中,唐澍还亲自扮演一名工人领导者,领导工人运动的经历使得他的表演真实感人,博得了阵阵掌声和好评。
1927年5月5日,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唐澍以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军事政治学校(国民军联军于5月1日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军政学校随之改名)国民党特别支部负责人的身份主持召开该校国民党员大会,通过了讨蒋宣言和通电。后随军事政治学校先后移往洛阳、开封等地。7月,冯玉祥部日益右倾,唐澍被“礼送”出境。后辗转回到西安,参加中共陕西省委军委的领导工作。
8月上旬,唐澍受中共陕西省委派遣,与省委军委书记魏野畴、军委成员白乐亭(又名白明善)一起前往陕北延安等地了解大革命失败后党的状况,向党团干部讲解全国的革命形势和党的任务,要求转入地下斗争,保存革命力量,使陕北党组织明确了斗争方向。随后任驻清涧的国民党第二集团军六旅(旅长石谦,倾向革命)中共党团书记。8月,经请示省委同意,主持成立陕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并任书记,李象九、谢子长、白乐亭等为委员,领导清涧起义。10月13日,起义爆发,部队一路攻陷延长、宜川县城,发展到千余人,长短枪千余支,形成了一支相当可观的革命武装力量。后来遭到强敌进攻,损失严重,遂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唐澍任总指挥。转战途中,夜袭宜川县城,猛攻不克,经安定、安塞、保安,到达甘肃合水县豹子川时,部队仅剩20余人,遂化整为零,潜入山林隐蔽。
清涧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领导的第一次规模较大的武装起义,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了,但它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锻炼了干部,教育了人民,对陕北地区革命运动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成为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前奏。
奔赴渭华,血沃三秦
1928年1月中旬,唐澍历尽艰辛回到西安,向中共陕西省委汇报了清涧起义的经过和失败的教训。不久,省委决定派他到洛南许权中旅工作,任参谋长,参与旅党委领导工作。唐澍一到任就传达了中共中央和陕西省委的指示,协同许权中对全旅进行思想组织整顿和军事训练,把优秀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同时,对部队进行了扩编,并为渭华地区培训了一批农民运动的武装骨干。
1928年5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调许权中旅参加“渭华起义”,唐澍、刘志丹等人率部到达华县瓜坡镇宣布起义,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唐澍任总司令,兼军委常委、军党委委员,后率部直奔华县高塘镇,打起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发动群众,攻打地主武装,截夺国民政府辎重物资,成立基层苏维埃政府。一时间,在渭华地区形成了约200平方公里的红色区域,极大地震撼了国民党在西北地区的反动统治。6月30日,驻守在保安镇的第一大队突遭军阀李虎臣部包围,唐澍亲率百余人星夜驰援。次日,刚到保安街西雷家院,敌军从四面压来,唐澍带队冲入阵地,掩护部队突围。大部队突围后,唐率部向碾子沟方向撤退,至唐岭又遭民团截击,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仅25岁。
渭华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全国最具影响的起义之一。渭华起义和清涧起义一样,使党在大西北取得了武装斗争的经验和教训,为开创成为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陕北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干部。从易水河边走来的燕赵男儿、二师的杰出校友唐澍,作为清涧起义中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的总指挥,作为渭华起义中西北工农革命军的总司令,他的英名永远地镌刻在了中国革命历史的丰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