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璀璨 英才辈出——李英儒:狼窝虎穴战敌寇 野火春风斗古城

发布日期:2021-05-17 浏览量:

李英儒(1914~1989),现代作家,笔名黎莺、李家侨。河北保定清苑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先锋队组织。历任报社记者、编辑、主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敌工科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文化部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总政创作室专业创作员兼创作组长,八一电影制片厂顾问,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文化部电影委员会委员。依其自身革命经历创作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生动地描写了抗战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在保定地区的战斗生活,后被译成英、日、俄、保、朝等十多种文字,并被改编为电影、话剧和多种地方戏剧。1943年1月,受冀中区党委和冀中九地委敌工部派遣,打入日伪占据的河北省府保定从事内线(地下)工作,以保定二师国文教员身份作掩护开展工作,长达一年有余,发展了一批进步学生,直至1944年夏撤出保定。

机智勇敢的地下党员

李英儒幼年丧父,家境贫困。童年的他为了分担家庭生活的重担,也背起小筐去割草、拾柴。20世纪30年代初,在保定志存中学读书,利用节假日,为学校看护图书馆,挣一点钱作为学费和伙食费的补充。在此期间,他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籍,接受了革命思想,参加了学生运动,同时也开始了文学创作。1937年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参加了全国联考,取得了河北省会考的第一名,被保送到北平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但是“七七”事变彻底粉碎了他的读书梦,他毅然投笔从戎,受党组织委派,在家乡组织抗日武装——晋察冀军区北上抗日先遣支队独立团,被任命为团长,从此在大清河及易县、涞水一带坚持游击战争,同时主编《火星报》,边打仗边写一些文艺作品。

1938年11月至1939年4月,受党组织委派,李英儒到保定城开展地下工作,在敌人内部搜集情报,不久任保定地下工作站站长和党总支书记。在狼窝虎穴,为了站稳脚跟,每月少得可怜的薪水他仅留下最低的生活费用,其余全部奉送给伪省政府经理科长。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汉奸李歪鼻就是以那位伪经理科长为原型的。

1943年1月,冀中区党委和冀中九地委敌工部派遣李英儒再次打进保定城,指示他把内线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对伪军的争取教育和瓦解工作上,以此配合党的军事斗争。李英儒以保定二师国文教员身份为掩护进行地下工作。他首先与保定城内的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并在二师建立了地下党支部,到1944年,该支部已发展23名地下党员,其中包括李英儒在保定二师任会计的外甥王文儒。

1947年10月,按照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部署,华北野战军两个旅围攻徐水城的国民党军,并将由石家庄北进增援的国民党第三军歼灭于保南之清风店。李英儒在这场激烈的打援战斗中主要是做情报工作。1948年11月,平津战役开始之后,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秘书长、城市工作委员会书记和城工部部长刘仁同志急调李英儒到京郊十渡,共同研究策反傅作义。李英儒潜入北平城,组织和安排了若干次与傅作义接触的地下工作。

辛勤耕耘的革命作家

新中国成立后,李英儒从事部队文化工作,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战斗在滹沱河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全文播放,该小说被誉为新中国初期优秀长篇之一。1958年又出版了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更被誉为当代文坛名著。毛泽东主席在观看了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后曾说:“这个电影编得很好,既革命,又浪漫。”

《野火春风斗古城》描写的故事发生在1945年的夏末。曾经猖狂一时的日本侵略军已经成了秋后的蚂蚱,但军国主义分子却不甘心失败,丧心病狂地准备使用细菌武器。以杨晓冬为首的地下党员及革命群众在古城保定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惊心动魄的战斗。李英儒在《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序中写道:“被党派往敌占区做地下工作的同志……为了党的事业,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毫不计较个人得失,随时准备付出自己的一切……那里没有硝烟,那里是智慧的较量,那里是生死考验的另一种方式,这就是地下斗争。”书中所描写的故事,便是李英儒自己及家人和战友们的地下工作经历。

李英儒的女儿李小龙对那场父辈们亲历的战争有着自己的诠释和理解,她说:“1995年,我重新对《野火春风斗古城》进行了电视剧改编。说动因,最主要的就是父亲的战斗精神鼓舞着我,那场民族战争中的爱国精神激励着我。父亲的身影在杨晓冬(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身上闪耀,母亲与银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融在一起。虽然我的父母亲从未承认过自己就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在这个圈子里,人们早就习惯于这样称呼我的父母亲了。”“小说中杨母的原型就是我奶奶,这一点我父亲是认可的。他回忆说,我的奶奶是在为儿子提心吊胆中成长起来的,为了儿子,为了家园,她开始掩护地下工作者,开始了地下工作,这一点与小说中的杨母是一样的。而父亲对奶奶一直有一种感激和愧疚。所以父亲以奶奶为模本把一位有血有肉的抗日老妈妈写成了。”李小龙谈起自己的奶奶时眼含泪花。

李英儒的夫人张淑文,13岁即为儿童团长,16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她正在争取到根据地去学习,却为了掩护李英儒,服从组织分配,进城当了地下交通员。她主要搞军事情报,并一次次随身携带情报出入有日本人站岗的城门,历经风险,因而被圈里人称为“银环”。张淑文在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时候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文革”中,李英儒含冤入狱,被囚禁在秦城监狱达八年之久,其探监号为7003号,也就是1970年入监的第三号犯人。身心的折磨让他想到了死,但血雨腥风的革命经历重新激起了他生的希望。一个傍晚,他偶然抬头仰望,只见牢房小窗外有弯月当空,一时月牙又被乌云遮住。低头翻开报纸,忽然发现此日正是端阳节,于是他作诗自勉:“碧空乌云吞月光,骤忆今夜是端阳。人生有路须前进,大夫何必跳楚江。”他开始在狱中构思一部反映冀中抗战内容的长篇小说——《女游击队长》。

“文革”结束后,李英儒调任八一电影制片厂顾问,参加《八一电影》的创刊工作并兼任主编。这一时期,他创作的长篇小说《还我河山》《上一代人》《燕赵群雄》《虎穴伉俪》《女儿家》《魂断秦城》等,出版了《李英儒短篇小说集》。

李英儒是一位坚强的革命者,又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保定作家群中的佼佼者。他创作的大量优秀文艺作品,教育和影响了整整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