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年代后期30年代,二师除了有共产党、共青团的秘密组织外,也有半公开的赤色群众组织”。这些革命群众组织也是由二师的师生主要负责。如保定反帝大同盟的负责人是曹金月、刘俊喜和王育杰(后改名王冀农);保定革命互济会的负责人是刘玉林(任组织部部长)、王振明(笔名宇斧,后改名王禹夫,任宣传部部长);保定左翼作家联盟的负责人是周永言和杨鹤声;保定社会科学家联盟负责人是刘光宗和鲁志浩;“鏖尔读书会”(又名新生读书社)的负责人是贺文玉和肖镇青。除了上述进步组织外,也建立了不少公开的学术社团,如丁浩川、侯薪等50余人组织参加了“社会科学研究会”,办起了“书报贩卖部”,在学生中推介《新青年》《向导》《语丝》《独秀文存》《二七纪念册》等各种进步书刊,传播马克思主义;成立了文学研究会、音乐研究会、武术社,还开设有业余的日文学习班以及校长张云鹤亲自讲授的世界语学习班等。党组织领导建立的这些半公开的赤色群众组织,把大部分学生团结在了党的周围。这样,二师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及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左联、社联、教联、革命互济会、“鏖尔读书会”、文学研究会等组织的成员,占学生总数的80%以上,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发展。
1925年后,二师党支部按照上级党组织的安排,输送了一批学生骨干到外地工作学习,从事革命活动。如王鹤寿去中共北方区委党校学习,胡步三去黄埔军校学习,解学海、崔长顺去顺直省委工作,高庆熙(张宗信)、李恒魁、刘锡三(刘耀德)到五原县冯玉祥的军政学校学习工作,李政祥到正定驻军工作。
同时,二师党支部还组织党员利用假期回乡的机会,在广大农村的穷苦农民之中广为宣传党的革命思想,发展党团员,建立党团组织。1924年暑假,王鹤寿和同学刘墨精回到唐县宣传革命,刘墨精是唐县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创始人。王志远、张凤到博野开展革命工作,在小庄头村开展了建党和组织农民协会的活动,创建了中共博野县第一个党支部。刘宪曾、梁度世、宋宗海到蠡县发展党团员。蠡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大庄头党支部就是宋宗海于1925年2月创建的。刘宪曾先后任蠡县县委书记、中心县委书记。1929年2月,他到南宫中学任教并兼任训育主任,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为后来的建党工作初步奠定了基础。王之平(王如松)1920年考入直隶第二师范学校,1924年3月加入共产党,1925年到清苑县固上村小学任教,于1926年3月建立了中共东乡党支部并任书记,这是清苑县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支部。1926年上半年,王之平回到满城县王辛庄村。8月,经中共保定地方执行委员会批准,王之平与侄子王永昌和王永谦在王辛庄建立了满城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王辛庄党支部,王之平任书记。1925年秋,二师学生共青团员朱林森、郭慕文、李培准、侯薪四人,回到原籍隆平县,在朱林森的父亲当职员的县财政局成立了临时团小组,朱林森任组长,隆平县第一个团组织建立。到1926年春,全县先后建起了县立师范、县立高小等13个团支部,团员人数达到100多人。1926年8月,共青团北方区委巡视员刘子奇巡视隆平县,朱林森向他汇报了隆平县团组织的工作和团员状况。考虑到隆平县超龄团员多的实际情况,刘子奇提议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根据刘子奇的提议,朱林森在隆平县陈村大庙主持召开了全县共青团活动分子会议。会议决定(后经中共北方区委同意),凡年满18岁、思想进步、工作积极的共青团员,均转为共产党员,不再办理入党手续,并从入团之日起计算党龄。会上,选举了中国共产党隆平县执行委员会,建立了冀南地区第一个中共县委组织,朱林森任县委书记。中共隆平县委建立后,即将全县13个共青团支部改建为党团支部,全县共有党员99人。
“据不完全统计,从1923年到1932年‘七六’爱国护校斗争前夕,保定二师的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响应党的号召,利用寒暑假回乡时间,深入到河北省53个县的农村,联系贫苦农民,组建农民协会,举办平民学校、农民夜校、冬学,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革命火种,发展党员、团员,建立党团基层组织,共计在29个县建立了党支部。这是保定二师对我省党的早期建设所作出的开拓性的重要贡献。”因此,二师成为中共保定地方党组织的活动基地,成为河北省广大地区的革命策源地和领导革命运动的核心地,故有“北方小苏区”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