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沃土 革命摇篮

发布日期:2021-03-30 浏览量:

保定学院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至今已经走过了110余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我国近代师范教育从创建、发展到繁荣的全过程。它曾被毛泽东主席称赞为“好学校”;与湖南第一师范和南京晓庄师范一起被誉为“师范学校的光荣代表”;1932年的“七六”爱国护校斗争得到江泽民同志的充分肯定。其前身是始建于1904年的“保定初级师范学堂”。1910年改称“直隶第二初级师范学堂”,1928年随省易名为“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78年改建“保定师范专科学校”,2007年升格为保定学院。

保定二师学生思想进步,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共保属特委和青年团保属特委就设在该校,二师成了北方广大地区的革命活动策源地,有“北方小苏区”的美誉。1932年7月,二师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开展“七六”爱国护校斗争,影响及于全国。据不完全统计,二师学生中的党、团员开展革命活动的足迹,南至邯郸市的肥乡县,西至石家庄市的平山和井陉县,北至北京市的通县,东至山东省东明县,遍布53个市、县。“七六”爱国护校斗争失败后,学校暂时停办,被迫离开学校的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没有被当局的恐怖政策所吓倒,而是总结斗争的经验教训,转移和分散到河北广大农村,坚定地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他们深入到农民群众之中,以各种职业做掩护,有的担任农村学校的教师,有的加入农民协会,宣传革命,发展组织,壮大革命力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8月,在中共河北省委和保定特委直接领导下的“高蠡暴动”中,第一大队政委贾振丰、第二大队政委王义顺、第三大队政委赵典谟均为二师学生。“七七”事变后,二师的很多学生走向了抗日战争的最前线。

著名作家、二师校友梁斌根据“七六”爱国护校革命斗争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旗谱》,影响了一代代的青少年。书中以大量篇幅真实而细腻地描写了护校斗争的全过程,真实地再现了二师学生出生入死、同仇敌忾同反动当局进行殊死斗争的风貌,很多情节几乎就是“实录”,惨遭杀害的护校委员会主席杨鹤声、副主席兼武装斗争总指挥曹金月、宣传部长刘光宗等烈士在小说中悉用真名,贾良图烈士的名字仅改一字写成“贾应图”,王慕桓烈士和焦振生烈士分别取姓氏称“小王”“小焦”。1959年,保定市剧团根据《红旗谱》创编现代剧《红二师》,参加全省观摩演出,在当时引起很大的轰动,自此二师又有了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红二师”。